近日,安徽省卫健委官网媒体聚焦栏目刊登了一篇健康报的报道,首次提出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的实施办法。
第一类:业务快速发展,却被投入不足、编制短缺“绑”住了;第二类:失去原有的区位优势,业务滑坡,待遇差,招人难;第三类:自身功能定位不清,盲目投入硬件建设,而实际上并没有提高诊疗量,也没有带动患者回流…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中心卫生院职工收入低于普通卫生院职工的情况,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。不少卫生院管理层也曾向基层医师公社反映过类似的问题,资金下不来、接诊能力上不去、员工留不住、上级帮扶效果有限,谁也不知道中间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。据了解,安徽这套管理办法主要根据各个乡镇卫生院目前的诊疗服务能力,分成三类:占比10%,以发展临床医疗服务为重点,医疗服务能力达到二级综合性医院水平,选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次中心,原则上覆盖服务人口需达8万人以上,开放床位99张以上,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;占比60%以上,具备较强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引导能力,突出重点科室,发展特色专科,原则上覆盖服务人口3万-8万人,开放床位在20-99张;占比30%以内;符合乡镇卫生院设置基本标准,原则上覆盖人口一般不超过3万人,根据实际需求,可以不设住院病房,仅设置日间病床。聚焦几个重要领域,不同类别乡镇卫生院,给予的扶植力度和方向均不一样:建设投入上,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主的投入,重点向一类、二类乡镇卫生院倾斜;全科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投入,重点向三类乡镇卫生院倾斜。人才队伍建设上,按照核准的编制数,优先保障一类乡镇卫生院满员在岗,同时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,重点向一类和二类乡镇卫生院倾斜。上级扶植上,紧密型医共体牵头医院重点加强一类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、二类乡镇卫生院的特色专科能力建设,县级公卫机构协同基层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。基层医师公社通过长期调查了解到,当前卫生院发展受限的一个直观表现是:功能定位不清晰、诊疗公卫分工不明确,该有的优势难以呈现。安徽这次对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的布局和规划,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解决上述问题,让擅长医疗的主体回归医疗,适合公卫的着重投身公卫。其次,分类管理可以撬动基层活力,让乡镇医疗内部形成良性竞争,更好地投入到切实解决患者病痛的诊疗探索中去。这对于本身具有一定实力的中心卫生院来说,是推陈出新的绝好机会。综合实力上去了,医院能够承接的诊疗服务效益也将同步提高,人才得到应有的待遇,留下来的几率也会增加。另外,这类举措对于体现基层人员的核心职业价值有较好的提升作用。曾经的卫生院是乡镇医疗之光,留在机构执业的医生很大程度上能发挥自身诊疗优势,是有成就感的。更清晰的分工和定位能够让真正有能力的医务人员找回价值定位,找回应有的职业尊严。